莲华山胜水禅寺位于章丘市垛庄镇境内,距济南、泰安、莱芜、章丘各四十公里,与岱宗北麓诸峰相连,方圆二余里,是山东著名的佛教圣地。莲华山主峰为灵鹫顶,其下诸峰,石色紫赤相间,为北方罕见之丹霞地质地貌,岩麓之间,古木森森,植被极佳,圣水禅寺即坐落其中。胜水禅寺,原名胜水庵、楚峪寺,不知始建于何代,盖宋元以来,屡修屡败,屡败屡修者多矣,至大明永乐年间,为中国佛教禅宗黄龙惠南隔世传人浩贤的道场,亦是中国佛教临济宗明代最重要的衍教之地,向与长清之灵岩寺互相呼应。
胜水禅寺座落在离山门半里之遥的一处坪台上。朱门青瓦,圆拱门两侧的粉壁上书写两个大大的“佛”字,是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笔。寺门前雄锯一对石狮,昂首张目,威风凛凛。寺门西边有一低矮的石洞,高仅一米,长则十多米,状如卧佛。寺院分三进:一进寺门高起39级台阶,门内重梁迭柱,两边佛台上塑有高大威严的哼哈二将,座下题书“正法久住”,“人民安乐”。进寺门左边是胜水古井,汉白玉护栏,口圆内方,井深七米,水犹清洌。过山门踏上高高的台阶为二进天王殿。大殿前后各有两株青松翠柏,郁郁葱葱,摩云接日。左右为钟鼓楼,楼前是高大的楸树、柿树、绿荫罩地,清凉可人。大殿东邻悬崖峭壁,石壁上形成几个天然洞府,大如客厅,小如耳房,滴水淋漓,冬暖夏凉。石洞上面蔓生着大片的迎春花,千丝万缕,随风荡漾,像绿色的瀑布一般。
天王殿正面塑有弥勒佛,背面为护法韦驮菩萨,两旁为四大天王:东方持国天王、南方增长天王、西方广目天王、北方多闻天王,皆铜铸金身。四大天王各持一物,分别为剑、伞、琵琶、蛇。持剑者,指方向也;持琵琶者,调也;持伞者,雨也;持蛇者,顺也。总在一起为风顺雨顺,寓意五谷丰登,天下太平。
穿过天王殿,蹬上29级台阶,为三进大雄宝殿。大殿重檐歇山、七彩斗拱、红漆棂星门,两旁为悬崖峭壁,古藤老木。殿前摆着巨大的香炉,生铁铸成。大殿正中塑释迦牟尼佛,左边为药师佛,右边为阿弥陀佛。须弥座高1.8米,长1.7米,佛像高2.8米,铜铸贴金,相貌庄严。两壁厢靠山墙塑有十八罗汉,神态各异,栩栩如生。大雄宝殿的东面为观音殿,中间塑观世音菩萨,两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。西殿为地藏王菩萨殿,壁画彩绘地藏王的本经故事。
胜水寺的东面建有斋院,为僧人起居住处。最东面的高岗处建有豪华的莲华宾馆。供香客和游人食宿所用。2004年,信教群众看到寺貌破旧,从宗教感情出发,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,在原址上按照其原有风格、布局进行恢复性建设,重新修复了胜水禅寺。胜水禅寺历史悠久,每逢佛教节日,或初一、十五,胜水禅寺香烟缭绕,信众盈谷,香客如云。今年10月,经省宗教局批准,胜水禅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正式对外开放。
46,章丘危山元音寺“元音寺”是圣井镇为恢复宋代古寺,采用清代佛教寺庙之建筑结构及风格重修而成而重建的。寺内已建成大雄宝殿、天王殿、祖师殿、钟楼、鼓楼、禅堂、斋堂、僧人寮房、法物流通处、山门等。危山山下还建有:“圣井广场”, “圣水池”、“齐鲁圣贤壁”、“圣井福寿鼎”;又在山上恢复建造了宏伟的元音寺、元音塔、讲经堂、玉皇阁等。俗话说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。
47,翠屏山宝峰寺
翠屏山又叫“水山”、“小泰山”,位于济南市平阴县玫瑰镇境内。该山以寺奇、石奇、树奇、水奇而闻名。宝峰寺即在此水山西侧,是翠屏山最为壮观的古建筑群体。此寺始建于唐天宝十一年(公元752年),据载系“唐代先师慈净和尚开山创业”,由慈净和尚创建,初名“保宁院”。金大定三年(1163)重修,改称“宝峰寺”。历经明清几代扩建,规模递增。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、玉皇殿、白衣阁、天王殿、八仙阁、碧霞元君殿、关帝庙、灵官庙、倒影庵、戏楼等。寺院观阁鳞次栉比,殿宇望衡。四方高僧,众多文人墨客,骚人羽士不断云游来访。每年古历三月三日是翠屏山传统庙会,届时寺中举办法会,寺外演戏说书,四方货物来此交易,鼎盛一时。由于数百年来的地震、风化等自然灾害的损坏,以及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人为的破坏,大多倾圮,但遗迹尚存。
1998年在原有基础上对宝峰寺的部分殿宇进行重修,先后修复了天王殿、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等。修复的殿宇集中在南北60米,东西30米的山腰处,寺庙坐北向南。最南端为天王殿,飞檐斗拱,十分壮观。由天王殿进入院内,迎面就是雄伟壮丽的大雄宝殿。殿为歇山式斗拱建筑,小灰筒瓦覆顶,上饰螭吻等雕砖。由泥柱8根,明柱4根支撑。前为花棂格扇,朱红大门。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5间,殿殿相接,檐角相叠,巍然壮丽,引人入胜。院内有明万历十四年、二十二年、隆庆五年等重修宝峰寺碑9通,碑文书写雕刻艺术均极为精湛。
宝峰寺一直是鲁西南地区较大禅宗和净土宗合一的重要寺院。其弘法范围及人文影响远及河南、河北、鲁中、鲁东一带。1999年2月以来,先后修复了宝峰寺大殿、正殿、天王殿和宝峰东院,并修建了进山路、停车场、水电专线等设施,使山上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。近年来,到翠屏山旅游和烧香拜佛者逐年增多,逢佛教节日和庙会期间可达2000多人,进行朝拜、上香、洒扫等活动。
48,洪福寺
洪范池镇书院村有一“书院泉”, 泉水自村东天池山脚下的岩石缝中流出,注入边长约8米的石砌方池,池中水藻摇曳。该泉常年喷涌,水势颇佳,是洪范池泉群中涌水量最大的一泉昔日,泉北侧有“洪福寺”,相传系唐代洛阳白马寺高僧清真、悟明、蕙僧、圆僧创建。现仅存遗址及明朝万历年间《东流泉》诗碑两通。天池山腰石壁上雕有佛像四尊,与人等高。据当地人讲,这四尊佛像为创建洪福寺四位高僧的化身,他们整治了泉池,修建了河道,为村民造福,圆寂后,村民造像,以作纪念。
49,万德镇北纸坊村观音堂
观音堂位于北纸坊村中部,万武路北侧山坡之上,始建年代不详,碑刻记载明嘉靖42年重修。现存大门、影壁、东西配房和正殿,整组建筑坐北朝南,南北略长,该组建筑整体布局合理,结构紧凑,近年虽进行过维修,但基本保持原有风貌,碑刻记载年代清晰,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。观音堂小庙位于北纸房村东北角山坡上,门前高高的台阶,花岗岩条石铺就。走进院内,迎面是一影壁墙,有些四合院的味道。门楼内东面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石碑,刻有“嘉靖四十二年观音堂二月十五日重修”字样。明嘉靖四十二年,也就是公元1563年,看来小庙重修也距今快450年了。小庙始建年代未知。影壁墙上(朝北面)镶嵌的石刻。观音堂正殿坐北朝南,面阔三间,进深一间,砖石结构,硬山顶。殿门开着,殿内正中供奉的是观音菩萨。左侧供奉的是关老爷铜像,右侧供奉的是招财佛。这些神像都是后来人摆上的,没有欣赏价值。殿内山墙顶端尚残留壁画,大殿门内两旁各立方型石柱,石柱上刻着字,涂着石灰无法看清。有"道光十六年字样"。大殿垂脊和山墙上的砖雕花纹,大殿垂脊下端的龙头十分精美,但大殿正脊两端无鸱吻! 檐下额枋彩绘,木雕雀替和墀头。东配房小窗户上方镶嵌着条石上,分别刻有"日"、"月"和花纹。
50,大观庙
51,黑龙峪观音堂
一般的观音庙宇都是坐北朝南,而黑龙峪观音堂坐南朝北,属于典型的“倒坐观音”庙。筑在黑龙峪路南山坡上的观音堂的台阶约有50级,观音堂单开间,硬山顶,修建于1米的高台之上. 殿前殿后有石碑5块,记载着观音堂的创建和重修情况。殿前殿后有几块石碑,有一块石碑上刻的是“黑龙峪观音堂重修碑记”,记载着观音堂的创建和重修情况。从碑文中得知,这座观音堂始建年代是明万历四十一年(1613年),观音堂虽然只是村级小庙,距今已近400年。
现在观音殿的北面又新建了寺门,正门朝北。大殿正中供奉着观音菩萨,大殿西侧供奉着护法神,东侧供奉着财神爷听村民介绍,这里香火不断,附近经常有村民来祈福,希望能求得平安。52,北高而观音堂
在锦云川河南,岸边有泉池一方,与泉一墙之隔的是古庙观音堂。观音堂始建于明代,历代都有修缮,现已破败,仅存大殿。大殿内房梁上尚存部分彩绘,内置供案3张供奉着神的牌位。大殿西山墙墀头的“万”字石刻。原来观音堂旁有圣水泉,后来由于开发矿泉水,挖断泉脉,只好填埋泉池。不久圣泉复活了,引流庙南墙外。现在大殿门东边立有民国十三年《重修观音庙记》和“圣水泉”石碑。大殿门西边也立有碑2方,字迹不清。现在的北高而圣水泉是从观音庙院内流出的,泉水长流,是北高村民的饮用水。
53,福胜寺
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,为保护大铜佛,将其移至县文化馆院内特加保护,但后来仍未逃脱惨遭毁坏的厄运,被视为“四旧”砸烂后当作废铜卖掉。现仅剩一个手指,重1.5公斤,藏于县图书馆。福胜寺废迄,原址北部现为商河县畜牧兽医站家属居住区,1969年县政府将南部修建为革命烈士陵园,被确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54,金星庙
济阳县城南关靠近黄河大堤座南向北建的一座挺别致的金星庙,庙里有一钟楼看去似乎是半空悬吊着的,钟楼的两面紧靠庙墙,另两面向外悬空着,里面吊挂着合金铸成的钟,旁边还吊有撞钟的木杵,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修建钟楼的聪明才智,他们很早就懂得运用力学原理修造,他们是能工巧匠,说他们是神工鬼斧巧夺天工毫不过分,从这一奇观看去是那么绝妙离奇。
55,四禅寺
长清四禅寺四禅寺原名永庆寺,位于张夏镇东北。现存大殿面阔3间,进深1间,前出厦,梁架为四杉状,上置平梁,立爪柱。原有正脊,经改建成卷棚式,明代重修。另有高4米的宋代经幢1座,其上刻佛经,字迹清晰可辨。寺北山腰有证明功德龛,内有浮雕像。
山东,长清四禅寺四禅寺原名永庆寺,位于张夏镇东北。现存大殿面阔3间,进深1间,前出厦, 梁架为四杉状,上置平梁,立爪柱。原有正脊,经改建成卷棚式,明代重修。另有高4米的宋代经幢1座,其上刻佛经,字迹清晰可辨。寺北山腰有证明功德龛,内有浮雕像,1佛2菩萨,呈禅定状。北有北宋治平年间石像题记1块、碑碣6块。寺创建 年代不详,从现存唐碑看,建寺较早,到北宋已初具规模。四禅寺遗址现在仅存一座经幢和一座石钟亭,相传这里曾是唐代高僧义净出家的地方,义净从海路赴印度取回经书四百余部,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,被唐授予佛教界最高荣誉“三藏法师”,与玄奘法师齐名。相传义净西行也是带了三个徒弟,《西游记》的故事原形不仅仅是唐玄奘,也有义净的身影,在距四禅寺数公里外的王泉村的山谷中有多处佛教摩崖造像,其中一处名为“背阴佛”的造像貌似“雷公脸”,相传是孙悟空的原形。
评论